“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夫妻肺片”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过性生活的鸡)……这些让中外食客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菜单的翻译,已经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乃至以后渐渐消失,代之以最新统一的翻译方法。
此前,类似于前面所提的菜名翻译的笑话很多,再如“四喜丸子”被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红烧狮子头”被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等,不一而足。为了杜绝在奥运会期间贻笑大方,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或引发国际笑话,北京市旅游局在2007年8月就拟出一份《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讨论稿,对外公布并征求市民建议。
通过各个途径,征求了广大民众的建议后,经过半年多的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北京市旅游局随后出台了统一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据悉,此前《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是为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服务接待水平,规范北京市饭店业、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而由北京旅游局和北京外办出版编辑的,对中国将近3000个菜品的名字做了英文的翻译。
新版《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大部分中文菜名,以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几种为主来翻译。其中,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Jiaozi;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菜名,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如豆腐Tofu。中文菜肴名称难以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其后标注英文注释。如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意为“清蒸鲍鱼加上鲨鱼鳍和鱼的胃”)。
北外英语学院的郑保国老师说,给中国菜一个相对统一的英文菜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难度也非常大。“英文菜名应该简洁易懂,但是菜名往往肩负着解释菜品原料味道的作用,而中国菜经常需要三四种甚至七八种原材料,要想说清楚菜的原料就有七八个单词,如何简洁菜名是很值得思考的。”
郑保国说,每一道中国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韵味,许多菜名甚至还有典故,比如“叫花鸡”“麻婆豆腐”“贵妃醉鸡”,体现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完全直译不能说清楚菜品的由来,要讲明白典故又太过复杂。如何兼顾文化和实用是菜名翻译的重头戏。
部分酒菜的新版译法
清蒸童子鸡 Steamed Pullet(清蒸小母鸡)
夫妻肺片 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
红烧狮子头 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用棕色调料炖烂的肉丸)
麻婆豆腐 MapoTofu
宫保鸡丁 Kung Pao Chicken
锅贴 Guotie(Pan-fried Dumpling 用锅油炸的面团)
杂碎 Chop sucy
馄饨 Wonton
红星珍品二锅头 Red Star Zhenpin Erguotou
剑南春 Jiannanchun
中文菜名英译翻没了文化?
是“烧红了的狮子的头”(red burned lion head) 还是“用酱油炖烂了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这道菜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红烧狮子头”。外国人更愿意在饭店的中餐菜单上看到哪个名称?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出台,引发议论纷纷。有人说统一、规范的菜名翻译是城市形象提升的标志,也有人说中国饮食的文化特色在这样的翻译中被“翻没了”。这本由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北京市旅游局联合编撰的小册子给出了中国常见的2000多种菜品、主食、小吃、甜点名称的英文翻译。
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熊玉梅强调,这份小册子是向社会提供的译法推荐,并不具有强制性。
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曾一度为如何“破译”诸如“素食主义的鸭子”(vegetarian duck,即素鸭)和“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 ,即夫妻肺片)这类的菜名而伤透脑筋。在这份手册中,这两道菜的译名分别是“干豆腐”(Dried Tofu)和“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牛内脏”(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虽然包括了绝大多数中国菜名的翻译,但手册回避了之前争议较大的童子鸡(经常被译为“没有性生活的鸡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这类菜名翻译。
但有人认为,太过直白的菜名翻译没有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在推荐的英文译法中,“贵妃鸡”被译为“炸鸡”(deep-fried chicken),“麻婆豆腐”按音译拼写为“Mapo Tofu”。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周黎明也写道,“统一菜单英译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将那些滑稽可笑的错误译法剔除的同时,许多菜名的文化内涵也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了。”
“有些翻译过来的菜名就像是一碗白米饭——能够提供所需的营养,但是寡淡无味。”他说。
但是,在北京一家新闻机构工作的英文专家美国人利兹说:“我最关心的是到底我吃的是什么,而不是和它们相关的典故和历史。”
据介绍,《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的编撰工作从2006年开始,总共调查了北京300多家饭店和5万多家餐馆,收集了3万多个菜名筛选整理。之后在外语大学、外国驻华非政府组织、政府外事机构等单位挑选了专家进行评审,经网上公示,广泛征求了社会人士的意见,其中大部分中文菜名以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为主来翻译。
手册对一些中国传统食品使用了汉语拼音命名的方法,如饺子、包子、馒头等,目的是“体现中国餐饮文化”。 |